电子邮箱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威景文化公众号
冯仑话人生:做良家妇女为投资 男性辛苦源于交配权
来源: | 作者:sfeweb | 发布时间: 2013-10-12 | 34104 次浏览 | 分享到:
有意思、有实际用处的书,像马桶的历史、门的历史、吃醋的历史等,这种书我都认为是好书。比如吃醋是人的社会心理过程,这对把握办公室恋情有帮助。

有人说冯仑不是最成功的商人,却是精神世界最丰富的商人,这话非常有道理。冯仑以他惯有的幽默、直接、深刻的风格,跟年轻人做了推心置腹又妙趣横生的对话。在在他的《伟大是熬出来的》这本书里,充满了原汁原味的“冯氏”风格。

冯仑说历史不会隔过任何一代人。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使命,无论这代人年轻的时候怎么受摧残,怎么被别人看不起,总有一天他们会成为社会的主流,掌握话语权。因此,不管面对60后还是70后,不管他们多么地年富力强,80后都应该坚信:我很牛叉。每一代人都很牛叉,只是没到时间,等到80后四五十岁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是你们的了,你们就牛叉了。

房价是丈母娘抬高的吗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房价高,谈到房价的时候,有些人会提到一个问题:在中国,是不是丈母娘把房价抬高了?

确实,很多年轻人到了结婚阶段,会遇到是选择房子还是选择爱情的问题,丈母娘为了给女儿争取权利在房子方面提出要求,确实很让人闹心。所以我对中国的小伙子深表敬意,在这样的高压下,能够面对女朋友很不容易。听说上海女孩子相亲,一等人,有房有车无房贷,可以见面;再往下,有房有车有房贷,也可以考虑;最下面,无房无车无房贷,绝对不可以嫁。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结婚置业的人是很大的人群,这些人群中,在买房问题上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不只是买不买房,连在房产证上写谁的名字都出现很多纠纷,写女方的名字,男方出的钱多,不干,说我出的钱多,为什么写她的名字?有个北京的小伙子结婚,他丈母娘没来说,女方的姨专门提醒他说名字要写女孩子的,他脾气很火暴,听了这话非常恼火。后来我告诉他一些技巧,现在这件事情处于折中状态,处理得还不错。

从另一方面说,这些事情也是考量人性和情感真实与否的尺度。我觉得现在的小伙子确实非常不容易,因为他们面对的竞争很激烈,房价的确有点高,加上女朋友及其家属相煎太急,小伙子除非直面顽强拼搏,否则有时候会搞得心力交瘁。因此,遇到房子跟爱情冲突的问题,恐怕得作一个非常决然的选择,否则越犹豫越痛苦。

房子问题现在为什么特别热,不只是因为爱情、结婚或者丈母娘,还在于现在的房子不仅解决一个居住的问题,也更商品化,更不可忽视的是,我们国家的大环境跟传统思想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年轻人恰逢其时,首当其冲成了最受煎熬的,除了丈母娘,他们还得面对成为房奴的压力。

我们曾作过一个统计,发现35岁以下买房的人大概占到现在第一次置业人群的40%以上,这是最大的人群。如果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大学毕业到30岁甚至35岁,无论哪个国家,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只要是市场经济国家,如果不是创业成功,不是富二代,全部靠自己积累的工资,在这个阶段一般都买不起100平米左右的一套房。全世界市场经济国家中的这个人群普遍都是这种情况,因此,面临买房问题的不仅是中国的年轻人,还有美国、英国等其他国家的年轻人。

但是,新问题马上出来了,同样的问题,在纽约、洛杉矶,乃至整个美国都不是问题,为什么在中国却变成了一个问题呢?有两个因素,一个的确是社会的竞争压力大,加上年轻人多是在城市漂着,这些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给了他们压力,因此希望在居住上有实实在在的物质的稳定感。有的女孩子说房子比男人靠谱,就是因为房子能让她有一种安全感。

另一个因素则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在国外,租和买没有区别,在中国,租没有安全感,没有家的感觉,这是年轻人在环境压力跟传统思想作用下的心理。而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里,老人跟孩子之间是笔糊涂账,美国则算得很清楚,你长大成人了,自己的事自己解决,没有家长天天给孩子拿钱买房子的,但中国家长则相反,恨不得把孩子下半辈子都给张罗出来。加上是独生子女——如果家里有十个、八个孩子,我相信家里多半管不过来——有家长支持做后盾,造成我们买房年龄提前,而且越提前,带来的压力越大。等到年轻人结婚,双方四位老人,又都特别爱惜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所以都会倾所有之力来帮助孩子安家。

选择买房与否,其实是在选择人生

买房子这个问题,涉及好几个人,涉及二三十年的房奴生活,不是小事。选择买房和不买房,我认为不是简单地选择价格而是选择人生。你要选择了买房,你基本上就得稳定下来了,一个是你要供房贷,再一个家里还有老人孩子要养,不能随便冒风险跳槽,要供房贷,基本上选择了这种生活;你暂时不买房,选择创业,心累身累还有风险,但成功以后收获也丰厚。有一个朋友,把他结婚时候要买房的钱,背着老婆在外面折腾着创业,他老婆知道后没埋怨他,反而继续支持他,现在他在北京经营一个做医疗器械连锁营销的公司。这个人成功了,这是一种人生。当然也有不成功,创业失败又重新回到原点的。

因此,我觉得买房不存在应该不应该,家长和孩子都是在买房的同时,选择了未来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喜欢稳定的生活,就买一套;如果你不急于这么稳定,租一个再看一看也挺好。这件事情上,房价固然给大家带来很大的压力,政府也在想办法解决,我相信随着政策的到位可以解决,但是,有一点必须提醒大家,即使房价问题解决了,对于拿工资买房的人群来说仍然是挑战,关乎人生态度跟未来的生活方式,还是需要仔细思量再作决定。

其实,如果换成我,我什么都不选择,就选择折腾。我在机关工作的时候住筒子楼,当时无论是中央党校、中宣部还是后来的国家体改委,哪个单位都告诉我:你工作两年就可以有房子。但我想的是,如果因为房子耗着,就什么都不能干了,所以房子不是我考虑的,只要我觉得能走我就走了。结果1989年从机关出来的时候我没有房子,但是我选择了愿意做的事情。后来我经常想,因为离开,我无意中变成盖房子的了,房子反而多出来了。

如果当时我因为熬房子,在机关里熬,一熬房子二熬级别,我也会成为一个房奴,那个房奴变成了单位的奴隶,双重奴隶。在这种情况下,我选择的是做自己的事情,没有考虑房子。即使到了今天,我还是选择我要做的事情,谁拦谁就靠边站。一旦做事情,三心二意很难处理,人同时有5个目标要协调会非常困难,你只能做一件事情,全力以赴地做下去。

用中国方式吃饭,用纽约方式做生意

我性格里面,有许多东西方交融的东西。

东西方的传统,或者准确地说,东西方的价值观,没有优劣对错之分,都有一部分普世的价值观在里面。东方的价值观发源于中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现在在新加坡那里,被称为“新亚洲文化”,有很多诠释。我发现,无论哪种诠释,归根到底,都是从做人的角度来讲的,而西方的价值观则更倾向于从做事的角度来规范。

具体到我个人,我做事比较喜欢西方的价值观,做人喜欢中国的价值观。比如,我在纽约见一个老板,用中国方式吃饭,用纽约方式做生意。做事按纽约方式做,像用最贵的律师、中介、会计师,如果不用这些好的中介服务,就证明你没有诚意,光吃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当然,到最后,律师什么的基本都用不上,全部是两个人解决。这就是纽约方式做事,中国方式吃饭。

有一次,因为生意上的来往,双方闹得不太开心,很多纽约人说你应该起诉,我却用中国方式决定不起诉他。我说我看重的是未来,这些事情上,从一个历史长河的角度来说,这点过节很好,有助于加强双方了解,这是中国人的道理。那些纽约人发现东方人想问题跟他们不一样,纽约人说要起诉,证明你正确,没准能获赔,当然输了官司要花钱。但东方人把人的是非看得很模糊,是把时间拉长了来看是非的。时间拉得长是非就开始变,昨是今非,此是彼非,比如在西方,礼服露肩膀叫礼服,是礼仪,但是在中国传统里,露这么多是“非礼”,在美国是“是”的,在中国是“非”。

所以中国人处理事情,讲究中庸、和平、宽恕、相反相成,通过“是”看待“非”,通过“非”找到“是”,这样一种文化习惯,我称之为“是非相对性”。另外,像讲成本之前的成本,利润之后的利润,也都是用这种方法判断的。和人打交道也是,教人学会让而不是学会争。这就是中国文化,虽然看着吃亏,其实是有大智慧在里面的。

不争是最大的争

中国人这种拉长时间看问题的方式很有辩证的眼光,比如在争与让的问题上,就认为不争是最大的争。

为什么不争是最大的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跟人做生意能挣10块钱,砍砍价最后能挣到15块钱,结果人家觉得你这个人矫情,以后不来找你。如果你不砍价,很爽快,过两天他可能还会来找你,因为他觉得你痛快。如此一来,形成长期合作,远比第一锤子买卖挣15块钱要划算得多。

这一让一争之间结果迥然不同,因为让体现的是一种对人的尊重。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充分估量对方的成本,让一让,就是承认别人的劳动、奋斗、思考、学习的价值,你只是高看自己的成本就会轻视别人,在中国是不给别人面子。鲁迅说:“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不给人面子,就伤到了他的精神纲领,很难用是非来衡量了。而充分地尊重别人,在中国文化里是给别人很多面子,给了面子,按照鲁迅的说法就抓住了辫子,所有事情迎刃而解。这是中国文化一整套处理事情的方法,降低自己抬高别人。

不争是最大的争,这句话的另一层深意则是:所谓的“不争”是不针锋相对地争,不争左而争右,不争上而争下,不争今而争明,跟别人错开,人取我予,人予我取,人家要的我给他。看起来很笨,但如果拉长了时间来看,事情就完全不同了。还以做生意为例,当所有人都争着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再肥的肉也没什么油水可捞了,这时候的争是愚蠢的,因为竞争太强。相反,你在谁也看不上眼的领域每天倒腾一点,虽然很艰难、很慢,但你竞争对手少,而且慢慢他们也都退出了,这样十几年二十年下来,你成功的机会几乎是百分之百。这正是不争的智慧所在。

此外,这种不争,除了避其锋芒外,还体现了一种胸怀、一种自信。人争都是不自信,怕别人拿走。对未来充满信心和追求才让,你想拿就拿,反正我有的是。

形象地来说,这很像中国的太极和气功。太极的功夫是让,让到底,最后反过来攻击;气功则是聚集气场,然后慢慢发功。中国文化的精髓就在于此:日常做人聚集你的气场,该让的时候让。这里特别说一句合伙人的问题,我们开始有6个合伙人做了几年,然后分开,现在大家都不错,关系也都在。我们就是让,彼此谦让,比如分家的时候都让一步就可以了,那个时候不像现在这么多中介机构来算,大家里做大哥的你要更多地担待,这就是中国文化里的智慧。做到这一步,你才能像练太极、气功那样柔和、坚强而又从容。

从容是如何炼成的

有年轻的网友说我“乐山乐水乐自在,亦文亦商亦从容”,令他很羡慕,却难以像我这么潇洒从容,因为想从容却没钱,去挣钱又从容不了。

其实,他们现在的状态我也经历过,只是他们没看到,他们看到的只是成功以后的我。也正因为如此,成功在他们眼中成了一种原因而不是经过。这句话可能不好理解,我举例来说。

2010年房地产行业受到很大的政策调控,但这一年在半个月之内有两个房地产界的董事长登上了珠峰,一个是王石,一个是黄怒波。他们是因为有钱才能登上珠峰的吗?肯定不能这么理解,如果他们没有勇气、毅力,即使再有钱,最多是被人当行李拖着上去,而不是登上去。而那股骨子里的毅力、向上奋斗的勇气在他们不知名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只是说他们后来成功了,到了珠峰了,你只看到了他们的成功。我看了黄怒波在8840米高峰上朗诵诗的视频,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把氧气拿下来很危险,没有极大的勇气与毅力是做不到的。我和他是同事,我知道他骨子里的奋斗、挣扎,也知道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些信息,不是很熟悉他的人是很难知道的。

回到我们从容的话题上,很多人以为有钱才能从容,其实不然。从容是建立在对未来有预期,对所有的结果和逻辑很清楚的基础上的。你只要对内心、对事物的规律有把握,就能变得很从容。大人比小孩儿从容,男人比女人从容,老人比年轻人从容,掌握资源多的人比掌握资源少的人从容,皆是如此。对未来的东西越有掌握,越理性,你就会变得越从容。

比如你创业,你要想从容,就不能只盯着钱,你必须知道钱以外的很多道理,否则你遇到一些事情,总会觉得很委屈,觉得世界上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如你所愿,总是跟你对着干。原因很简单,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不是为你一个人准备的,地球几十亿人,中国十几亿人,所以你作为几十亿分之一,你一定要有对未来的看法和眼光。对年轻人而言,对自己掌握的已知比较少、未知比较多的领域一定要去拓展,如此才能打开视界。

古人讲坚韧不拔之志,涉及两个关键词:志向与毅力,二者缺一不可。要做到对未来、未知的掌握,除了必要的知识面跟眼光,还必须有坚韧不拔之志。志向,或者说理想,像黑暗隧道、管道尽头的光明,如果这个光明熄灭了,人在黑暗里就会恐惧死亡。人之所以往前走,是因为有光明,光明是理想,加上你的毅力,你在黑暗中才能不断地往前走。

鲁迅写过一篇散文叫《过客》,讲一个受伤的人不断往前走,一个小孩儿说前面有鲜花,一个老人说前面是坟墓不要走了。同样的事情,老人看到的是坟墓,年轻人看到的是鲜花,不同的人看到的事物不同,只有当你看到有鲜花的时候才会不断地前行。这样一路走下去,只要你足够坚持,你就足够伟大。

伟大是熬出来的

伟大和折腾,我总提到这两个词。有些人质疑,一方面我说“伟大是熬出来的”,另一方面又说自己在工作中喜欢“折腾”,一个是比较主动的概念,一个是比较被动的概念,感觉有些冲突。

折腾跟熬,确实前者是主动去做,后者是被动去挨,但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而是两个角度上的问题。

折腾,我们翻译成书面语言叫“奋斗”,这是追求;熬,是在奋斗过程中遇到一些曲折的时候必须采取的人生态度,用“熬”这个字,更形象、强化地表达了内心的纠结、被迫无奈这样一种复杂的状态。

在奋斗中遇到挫折必须要熬。为什么要熬呢?人生有时候前进不得倒退不得,就待在那儿。比如在你遇到特别纠结困难的时候,像还不起钱,别人就来要账,出什么招的都有,比如说带着孕妇来,吐在你那折腾你,你必须得熬,但是你要告诉他们你肯定会还钱的决心。我们遇到那样的阶段,就总跟合作伙伴讲,我们现在不是态度问题是能力问题,我们是有诚意的,但是目前的确没能力。后来还有来要账的,最后到一些不是太有灯光的地方,然后非得要我们把个人账户给他们看,看到底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像这类事情过去十几年经常遇到,我们必须要挣扎、忍耐着面对并正确地处理。

因此,“熬”是直面问题,我们不是直面惨淡的人生,而是要直面问题,我特别烦那种装孙子的状态。我总在讲,如果有一个问题,去解决它,最坏还剩半个问题,没解决完;如果躲就变成两个问题了。比如说欠钱,如果你躲,他们会说这个孙子跑了,又成两个问题了。

我就是一直抱着这样的心态熬的,什么问题出现我都迎着上,让它变成半个问题,如果有能力再进一步处理一下,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这就像爬山,熬过艰难的攀登过程,到山顶一看,天高云淡,神清气爽。你只有经历了前面的过程才能真正体会到后面的愉悦。

另一方面,“熬”强调的是一个时间过程。在《野蛮生长》里我说过,决定伟大的有两个最根本的力量,时间就是其中之一,时间的长短决定着事情或人的价值,决定着能否成为伟大。例如,我端杯子喝水是正常行为,连喝50个小时叫行为艺术,如果我这动作保持5000小时,就成了雕塑。从这个角度来说,伟大就是靠时间磨出来的。阿拉法特做了45年首领,国家还没有建立,但45年的坚持已经成为一个成就,一个传奇。所以当你要做一件你希望它伟大的事情时,首先要考虑你准备花多少时间。如果是一年,绝对不可能伟大,20年则有机会。这么长时间怎么过?不可能一直顺风顺水,肯定要熬。

要想当爷得先当孙子

美丽的蝴蝶被人关注,是因为熬过了黑暗的独处。说伟大是熬过来的,还包括你必须熬过自己不为人重视的阶段。

从中央党校任教开始,到现在做万通公司,我经历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由原来把自己当成个东西,变成最后不把自己当个东西。我上学的时候,22岁读硕士,24岁毕业,25岁进机关当讲师,一路都很顺利。那个时候在中央机关虽然是“庙大神小”,但哪怕你是办事员,只要是中央机关的,到地方都会有好多人捧你,感觉像个爷。后来做生意整个倒过来了,即使是再小的客户我们都得好好为人家服务,感觉像孙子。我们一群朋友聚在一块经常开玩笑,我问爷好、爹好还是孙子好,所有人都说爷好,我说爷是从孙子来的,要想当爷得先当孙子。

就拿求人这件事来说,用爷的范儿求人肯定没戏,就得用孙子的卑微。当然,中国的知识分子一般来说对这事特有抵触心理,觉得特别扭,我也是。但我有不一样的观察角度,经常把自己当演员,也当观众,有时候站在观众的角度看就不那么别扭了。求人是非常考验和摧残你自信心的一件事,甚至有时候让你把自尊扔地下,像《手机》那个电影说要把脸扔地下一样。人有三个不舒服的姿势:趴着、蹲着、跪着,这三种姿势都可能会遇到,创业的时候想站着很难,更多的时候是趴着,这是我心态上最大的挑战。现在我有时候说话特别直率,我觉得特别有劲,男人办事要到位,就要干净、利索、爽脆,不要搞得复杂,云里雾里半天不知所云。

人生就像手风琴,要先被生活和环境给你压缩到零,再从零拉舒展起来才能奏出动听的旋律。远东集团蒋总当初为了谈生意,提了两条甲鱼去贷款,结果被人赶了出来。每个人在步入社会的初期或创业初期,求人这一段都是特别曲折和伤感的故事。当你还是一条小青虫的时候,别说求人,就是你想找有名望或有身份的人交流探讨想法都很困难,即使是毛泽东也不例外。

当年,毛泽东寄居在岳父家中,在北大图书馆做管理员,胡适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有一次,两人相遇,毛泽东在胡适面前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自己的见解,结果胡适说:“你说得很有激情,但是我听不懂。”因为毛泽东说的是湖南话。还有一次,胡适去杨昌济家吃饭,毛泽东也在,胡适却以为他是杨昌济请来的伙计,这令毛泽东大受打击。

伟人毛泽东年轻时都难免遇此尴尬,我们还有什么面子抹不下来的呢?

痛苦终会转化为营养

熬的过程很痛苦,但痛苦是男人必须经历的东西,而且男人还被赋予了四种优秀品质来度过这段痛苦的煎熬。这四个优秀品质,一个叫毅力,一个叫勇敢,一个叫包容,一个叫智慧。

什么叫毅力?别人认为痛苦的时候,看不见光明的时候,你看见了黑暗尽头的光明。

什么叫勇敢?当你勇敢的时候会奋不顾身,会做出超出常人的举动。共产党说敢于胜利,我心想胜利这件事谁不敢,后来发现前面有一句话是勇于牺牲,你只能勇于牺牲才能敢于胜利。

什么叫包容?把所有的是非恩怨搁你肚子里消化。

什么叫智慧?不随波逐流,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层面。

这些品质都不是朝夕能成的,需要不断磨砺。

美国有一个军校的口号很有意思:给我一个男孩,还你一个男子汉。我看过他们的培训,男孩在军校里不断被摧残,不断进行超乎常人毅力的训练。我相信,这样的男人,当他30岁、40岁的时候,经历的苦难和对人生的咀嚼,对是非世界的看法累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浓度够了,自然会显现出宽容、从容、淡定和智慧。

当然,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可能会经历很多痛苦。但只要你有理想,今天所有的痛苦都会转化为营养,如果你没有理想,就像前面讲到的隧道尽头光明消失的时候,你所有的痛苦会转化为恐惧。痛苦能不能转化为营养,看你能不能迎接痛苦,是恐惧中转头逃跑,还是转化为追求功利的小目标迎接痛苦。如果是有理想的,痛苦过后,你会变成真正的男子汉;如果你没有理想,会继续痛苦下去,灰暗下去。

创业要作好牺牲的准备

创业就是折腾。如果你选择创业,你就选择了折腾这种生活方式。折腾谁?首当其冲的肯定是自己:生活与工作界限模糊、领域重复,当孙子、赔笑脸、跑折腿,不断地把自己放卑微……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前期),你能照顾得了谁?不把家人牵扯进去就已经很不错了。因此,一旦确定要走上创业的路,必须作好牺牲的准备。

你得牺牲房子,钱都用到创业上了;你得牺牲稳定的生活,创业有风险,没有百分百的成功;你得牺牲跟家人相处的时间,在中国,创业初期能够像欧美的那些商人一样,那么准点地照顾家庭、照顾身边的孩子、照顾老人,基本上很难——这需要在一个法制健全和未来时间都很确定的情况下才可以做到。创业者大量的时间是面对不确定性,不确定的情况下你要花很多时间去摆平这些事;你还得牺牲面子、尊严,以前不屑做的,现在不做不行。创业做老板并不是件很爽的事,许多人都得罪不起,许多事都难以处理,许多委屈都需要你自己来承受。

我有一次跟我母亲说,我现在除了我娘的儿子谁都不能得罪,老太太听了,眼泪一下就出来了,她觉得我在外边受了特别大的委屈。事实也是这样,你除了委屈自己不能委屈别人,如果委屈别人会让你更委屈,所以只能委屈自己。在生活当中,你要创业,最重要的是开始要作好牺牲的准备,牺牲到所有人包括自己,有了这个准备再去创业。

我们开始创业的时候,我在地铺上睡了11年。我当时给自己定了个目标,过去卧薪尝胆,我跟自己说如果我折腾不起来我就不睡到床上去,意外发现睡在地上有很多好处。那个时候都是座机电话不怕掉地上,什么东西都扔地上,人就特别知道你所处的位置,你就这么低,别人看到你这姿态也没有什么可讲的。有一个债权人是我的领导,我带他看我住的地方,他看完以后说:“我相信你能成功,另外你是个好人,没有拿着别人的钱不还,然后去消耗、消费、奢侈。”这些牺牲的心理准备非常重要。当你开始创业的时候,至少前三年你得有做孙子的准备,否则你很难在万人之中冒出来。

当然,如果你成功了,那就有机会把自己跟家人牺牲的东西慢慢补回来,如果失败了或者还没有成功,那就必须得继续熬。

伟大是管理自己,不是领导别人

有些人说创业伟大,因为他能领导别人。这其实又是一种想当然的错误理解,伟大不是体现在领导别人上,而是体现在管理自己上。这方面,王石是我见过的人中做得最好的。

王石喜欢运动,我也经常跟王石出去玩,包括爬山。王石从四十七八岁开始爬山,用了大约5年时间就完成了“7+2”(七大高峰和南极点、北极点),能创造这样一个不俗的纪录,他靠的就是严格的自我管理。

同样是爬山,我发现,王石跟我们的行动很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就是他能管得住自己。每次爬山前他都非常认真地做准备工作,比如涂防晒油,要求两层,他一定会涂两层,而且涂得特别厚。爬山过程中,在作息上,我们很不规律,累的时候早早就睡了,聊得高兴的时候可能要八九点才睡。他不一样,说几点进帐篷,到点肯定进帐篷,无论聊得多高兴,因为他要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不然第二天体力不够,可能爬不了。爬山时吃的食物是个问题,我们觉得不好吃时宁愿挨饿,他不管多难吃都强迫自己往下咽,为的是摄取足够的能量,保持体力。珠峰爬到7000多米的时候,许多人都兴高采烈地看风景,他不管别人怎么夸,都克制自己不出帐篷,因为动一次能量就损耗一次。他对自己的这些严格要求在8000米以后体现出效果了。当时跟他一起爬的还有另一个朋友大刘,大刘属于兴奋型的,8000米以下时在电视直播里看到的都是大刘的镜头,结果太放纵了,没有管理好自己,到8000米没劲儿了,体力不行了,恐惧了,开始打退堂鼓。作为一个业余运动员,王石能够顺利登顶,管理自己的能力是功不可没的。

所谓“管理自己”其实就是自律,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品质,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很多企业的领导者管理做得很好,但在自律上不太注重,很多都是放纵自己,放纵自己的欲望,结果战略、组织系统等都受到影响,甚至因此失败。在万科则不同,公司里王石的朋友、战友一个没有。曾经有一个原来一起做生意的朋友,在北京拿了个批文,想让王石做,但王石已经决定公司不做这种业务了,这个人最后竟然给王石跪下,说就这么一次。都是男子汉,都是“老江湖”,到了这个地步,王石还是坚决不做,由此可见他坚持原则到什么程度。

同样坚持原则的还有柳传志。我们十三四个企业界朋友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十几年来,每年“五一”,这些老男人都会找个地方玩一周。那次我们一起在新西兰南岛度假,头一天老柳在车上宣布:“大家都别迟到,如果有人迟到我就翻脸,一天不理你。”结果第二天有一个人迟到,他马上就翻脸,说:“我今天不理你,你别和我说话。”大家全傻了,他当真一天不和迟到那人说话。那天以后,再也没人迟到了。

因此,我认为,伟大就是管理自己。过去,我们老以为伟大是领导别人,这完全是错的。当你不能管理自己的时候,你便失去了领导别人的所有资格和能力。当一个人走向伟大的时候,首先要把自己管理好,管理好自己的金钱,管理好自己周边的人脉、社会关系,管理好自己的行为。你管理好了自己,自律了,守法了,很多类似的美德就有了。同时,把自己管理好了,在组织中成为最好的成员,才取得了领导的资格。如果其他成员自律性不强,而你是最好的成员,大家就会信任你,才敢把命运寄托给你——一个首先能管理好自己的人身上。比如你不占便宜,大家就会相信把钱交给你管理是合适的。还以王石为例,他说不炒自己的股票真就不炒,他承诺的事大家都会相信,因为这是他的美德。所以伟大首先在于管理自己,而不是领导别人。

和伟大的人在一起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判断一个人怎样,先看他的朋友是谁。决定伟大的两个因素,除了前面提到的时间外,另一个就是看跟谁在一起。

有些人说我先跟伟大的人在一起,受一下熏陶,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这个机会是很渺茫的。我从小就喜欢学先进,在小学、中学、大学都爱给中国最牛叉的人写信——那个时候没别的办法联络这些人,只好写信。“文革”期间,我也写过很多信,包括给当时很出名的黄帅都写过。大部分人都不理我,只收到了为数不多的答复。北大有一个教授,学世界史的,我写了一篇关于国际关系的论文,这个教授给我写了一页纸特别鼓励我,这封信不长,但我拿在手里反复看了很久,包括读硕士期间依然不断翻阅这封信,以此激励自己努力去想一些问题。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我非常能理解想跟伟大或成功人物在一起的想法。

通过办《风马牛》,我认识了一位朋友,他当时从外地来北京,希望在创业的路上多拜访一些人,包括中国知名企业的成功企业家,但因为行程、工作以及其他很多原因,他很难见到他们。有一次他堵到我门口一定要见我,我跟他聊了一会儿。当了解到他被拒绝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一个创业者不被大家接纳、得不到帮助的苦闷。其实哪怕三分钟,两三句话的鼓励,或许就能改变他的未来。所以我告诉他:你要有机会再见什么人,如果我认识,我帮你介绍。后来,当他站在俞敏洪门口进不去的时候,向我发短信求助,我就跟老俞说这个人是我的朋友。老俞接见了他,虽然也只聊了很短的时间,但给了他很多鼓励。这给了他很大信心,他的创业活动也因此被鼓励,一直到现在他仍然在坚持,在努力。

我开始自己创业以后,也见过很多人。我意外地发现,从他们接待的方式就能看出他们的未来:凡是趾高气扬地教育我的人,后来的发展或结局都不太好;凡是特别谦逊、认真地给我们讲、跟我们交流的,发展都很不错,更有成为现今名人的,例如柳传志跟王石。

见柳传志的时候,他说以后不光我自己来,还欢迎我带团队来,后来更是把他们团队的人带到我们这儿来交流,他说你们横空出世,所以要听你们讲。从那之后我和柳总有交流,过一段时间我会去听他管理上的想法。

王石也是,第一次见面没有大吃大喝,坐在那儿侃了一上午,没请我们吃饭,而且第一次见面他老说我们理想主义,说得我们心里不太舒服,有点不服。后来过了两年,又见面,再谈的时候慢慢我们听进去了,后来把多元化的事情集中在房地产做专业化,在六七年前很认真地写了篇文章《学习万科好榜样》,把柳传志和王石变成我的偶像。有些东西很有意思,凡是真正值得你未来交流和互相得到启发的,恰好都是这类人。

读书是一种跟伟大的交流

直接跟伟大的人沟通不容易,但有一种跟伟大交流的方式,人人都可以轻易做到,就是读书。老有年轻人问我,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我认为有三种可以读。

第一种是古今中外的经典。能流传下来的,都是历经了时间考验的好书,都是作者伟大灵魂的寄托,像老子的《道德经》等,读这类书,就是直接跟伟大人物面对面交流。

第二种我认为的好书,是对你现在最有用的书。在最有用这方面,我可能跟大家不一样。比如,如果是创业我不主张看太多管理类的书,这些书跟管理那些东西,我觉得特别悖论,满街都是管理人才,到处都是破产企业,还有一个类似的是到处都在卖爱情教程,听到的都是不幸的婚事。因此,这类书我个人认为不解决问题。相反,我觉得创业最好看故事,看特别惨烈、对人性有挑战的故事。因为这类书能让你知道真实是什么,而且创业主要是在与人性交流,你要读懂人性,了解人心,要看很多故事,包括像《教父》、《古惑仔》、谍战的等等,看后对你做事情、处理问题,帮助比较多。比如你的朋友和老板在做事中间拿回扣,老板也是哥们儿,你江湖道义怎么把握?你合作伙伴的亲戚干了坏事,这个伙伴来求你,你怎么处理?人生面临很多困境的时候,管理教程教不了你。

王石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发小犯罪了跑了出来,找他要钱,这个时候你给还是不给?给吧,违法,不给吧,情理上放不下。最后怎么处理的呢?他给了些钱,但是告诉发小是自首路上用的钱。后来这个人被抓住了,警察问这个钱从哪来的,他说,这个钱是大哥叫我自首路上用的。这么处理,既顾及了法律,又坚持了原则,于法于理又合情合理,这很重要。

如果你专门看那些教授写的管理书,看完你遇到我上面说的事还是一筹莫展,不知道怎么办——那些教材里根本找不到这些答案。因此,创业者要看的书,是能够展现人性背后东西的故事,比如小说可以多看一点,看那些上海滩二三十年代的小说,还有什么民国丑闻乱七八糟的都可以看,你把世上的丑恶尽收眼底,剩下的都是很美好的。创业初期对人性的把握我认为非常重要,它能在你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给你很多的力量。

第三种是可以活跃你的大脑、拓展思维空间的书。可以是科幻书,也可以是小报或杂志上非常规的信息,甚至是娱乐八卦。我有一个特别的习惯,几十年都看那些不起眼的报纸和信息,看非正规渠道的,包括现在的八卦新闻。我每天看报纸从八卦看起,八卦新闻看完了以后才看社会新闻,社会新闻很热闹,社会新闻以后才去看财经,再看房地产,最后看时政。

这样来看报纸,非正规信息会刺激你思考,让你思维空间特别开阔,还能增长知识面。你看很多案子,有很多侦探知识——我很喜欢刑侦的工作,十几岁时就开始琢磨法医学、痕迹学、证据学——看这些不太正规的东西,但是在你遇到问题的时候有帮助。比如,你跟一个人打官司的时候,如果有点这类知识,就会知道怎么马上取证。上面有很多上三路,下面有很多下三路,在生活和做事中,上三路和下三路是等效的。什么意思?比如说办执照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你用上三路的方法找人,找到局长,局长说我可以批,但春节放假了没法办。而如果你用下三路的方法,找到办具体事情,也就是办执照的女孩,你让她喜欢的男孩去找她办,女孩很高兴,年三十加班,把执照打出来。所以,有时候下三路比上三路管用,你要找路径最广最有效的。

此外,有意思、有实际用处的书,像马桶的历史、门的历史、吃醋的历史等,这种书我都认为是好书。比如吃醋的历史是人的社会心理过程,这对把握办公室恋情有帮助,可以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本文摘自:《伟大是熬出来的》 辽宁教育出版社

读者留言

  请不要发表违法违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