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威景文化公众号
莎士比亚在中国
来源: | 作者:小珍 | 发布时间: 2009-04-28 | 5400 次浏览 | 分享到:



  莎士比亚对中国戏剧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世纪中叶,莎士比亚的名字随着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了中国。其后,中国思想家严复于1894年、1897年,梁启超于1902年,鲁迅于1907年都在译作中提到过他。他的戏剧,最初是通过对兰姆《莎士比亚乐府》的译述,介绍给中国人的。清末人士提出了重视“悲剧”的主张,曾以莎士比亚悲剧艺术作为依据。

  莎士比亚戏剧的译本,从1921年田汉所译的《哈姆雷特》开始,到1949年前,已近30种。曹未风计划翻译莎剧全集,先后译完21种。朱生豪于同一时期,在条件倍极困难的情况下,坚持翻译,至病逝前,译出27出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莎士比亚在中国的声望日增,除在高等戏剧院校中开设莎剧课程和戏剧界、学术界除了开展对莎剧和国外评著的介绍研究外,莎剧翻译更受到重视。1954年朱生豪的3卷集经补充4种遗稿,出版了12卷31出戏的《莎士比亚戏剧集》,1978年,经过全面校订,补译了原缺的6出历史剧和十四行诗、长诗及杂诗,再次出版了11卷的《莎士比亚全集》,作为对莎士比亚诞生400周年的重要纪念。在这前后,莎剧新译本也相继出版。

  1889年、1902年,上海学生开始搬演莎剧故事和英语的《威尼斯商人》。1911年在上海春柳社演出过《女律师》和《奥赛罗》,是根据《吟边燕语》改编的幕表剧。1913年上海新民社、稍后民鸣社都上演过《女律师》(别名《一磅肉》、《借债割肉》),并根据《哈姆雷特》(一说是《麦克白》)编出了《窃国贼》,借以讽刺袁世凯称帝。“五四”运动时又有一批改编莎剧故事的文明戏剧目出现,但其内容距离莎剧极远。1921年,北京燕京大学女校青年会在协和医院礼堂演出了《第十二夜》,受到观者的好评。30年代,随着译本的出现,少数职业剧团、业余剧团及南京国立戏剧学校先后演出了莎剧。40年代,其他剧种也开始试演莎士比亚剧作。

  1949年以来,全国各地先后演出了《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等13出莎剧。1983—1985年间中央戏剧学院成立了莎士比亚研究中心,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也在上海建立,吉林省也成立了莎士比亚学会。1986年4月几个单位共同主办了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在北京、上海两地共演出了28台莎剧,其中7台是以不同戏曲剧种及话剧的形式出现的。这次活动对于介绍莎士比亚戏剧,提高中国戏剧创作、剧场艺术以及观众欣赏和知识水平,起到了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