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威景文化公众号
北京的教堂
来源: | 作者:sfeweb | 发布时间: 2009-04-06 | 5543 次浏览 | 分享到:
       西方的基督教来中国时,最早就是在北京站稳脚跟的,因为当时它是中国的首都,所以它也是天主教最早的传播中心。

  由于受到皇室的信任和重用,使传教士们(主要是耶酥会士)能在这里建了一些教堂。经过历史的变迁,目前城内属北京教区的有8座天主教堂:东堂,西堂,南堂,北堂,东交民巷堂,南岗子堂,平房堂,东管头堂。还有9座在郊区。总共是17座。

  由于天主教源于西方,因此北京的教堂建筑形式皆与西方教堂相似,即以罗马式,哥特式为主。只是朝向按照中国“坐北朝南为尊”的习惯,大多数天主教堂都是正立面朝南(而外国则是坐西朝东的)。其中,哥特式建筑高耸的尖塔和内部挺拔的尖拱券顶所烘托出的向上感,以及刻意追求的悠长的交混回响使神父的声音听起来充满神秘感,因而特别受到教堂建造者的青睐,不少教堂的建筑形式都受到哥特式的影响。

  天主教恭敬圣母玛利亚,在这十几座教堂外都有为她修建的“圣母山”或“圣母亭”。这些所谓的山,都是有中国园林特有的假山。

  北 堂
  北堂原来位于北京中南海湖畔蚕池口(今旧北京图书馆斜对面),1703年建成开堂。1887年由于中南海扩建被拆除。后来清朝政府拨银四十五万两,在西安门内西什库另外选了一块地方重建;1900年整修时加高一层,成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庄严秀丽的北堂。
  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有四个高高的尖塔,三个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圆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端庄而绮丽的立面,在青松翠柏环绕之中更加显得洁白挺拔。堂前左右两旁分别有一座中式四角攒尖黄色琉璃瓦顶的亭子,在亭内有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石碑。一西一中、一高一矮,巧妙搭配,令人叫绝。主入口两侧的圣者雕像是北京各教堂中绝无仅有的。1985年,教堂修缮一新,更加光彩夺目,成为北京最绚丽的教堂。

  东 堂
  东堂位于北京著名的王府井大街。最早建于1655年,原来是清朝顺治皇帝赐给两位外国神父的住宅。他们两个人就在在空地上建了一座小教堂,后由于地震和战乱曾多次被毁。1904年重新修建建,1980年经修复后重新开堂。
  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东堂的正立面朝西。它的建筑形式是罗马式,里面有粗壮的壁柱,一高两低的穹隆形圆顶,奠定了它浑厚的风格。2000年,为了配合王府井大街扩建工程,北京市政府拨款1.3亿元将教堂内外整修一新,拆除院墙,扩建堂前广场,还加了喷泉地灯等设备。

  西 堂
  西堂在西直门内大街南侧,是这四座堂中的历史最年轻的教堂,最早建于1723年,1912年重修。因为它旁边的药厂未能迁出,所以在大街上几乎看不到它的模样。不过教堂内部有精美的科林斯柱子及哥特式的尖拱券,使堂内高大雄伟、秀丽、庄严。

  东交民巷天主教堂
  东交民巷天主教堂始建于1901年,清朝末年东交民巷是外国人的特区,几乎所有的大使馆都建在这里。东交民巷天主教堂原是为住在这里的外国人专门建的,现在划归北京教区所有。它的入口也在南面,从外到内都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三个主尖塔和多个尖塔状装饰物上下呼应,相得益彰。

  东管头天主堂
  在北京市区内,它是8个天主教堂里最小的一个。位于北京东南面丰台区东管头村,关于它最早是什么年代建立的,已经无法确证了。这里原来是一座普通平房,1991年拆去旧房在原址新建了一座新教堂。它的风格完全是建筑师灵感的体现,正立面比例匀称,两边上翘做欲飞状,很有性格。

  龙庄天主堂
  龙庄天主教堂位于北京的郊区通州,原来在这里有一座老堂,它的始建年代也已经不清楚了。当地人说它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998年新建,为一红砖建筑,矗立在村西,正立面朝南,高高的尖塔指向蓝天,很是壮观。

  后桑峪村天主堂
  后桑峪村天主堂位于北京郊区门头沟,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据历史记载,在1334年就曾经建了一座小教堂。教堂门口有石头雕刻的狮狗,身上刻着“镇宅吉利,怀林德义”几个字。
  1896年教堂扩建。1988年重新修建成新教堂。有高耸的白色塔尖,在雄伟的大山烘托之下感人而壮观。依山势修筑的一条曲曲折折的山路通向半山腰的“圣母山”,形成特有的气势。在现代史上,该教堂曾经为抗日战争做出过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