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威景文化公众号
周易的智慧: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来源: | 作者:sfeweb | 发布时间: 2013-05-12 | 24876 次浏览 | 分享到:
《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奇书,充满神秘色彩,《周易》六十四句卦辞、三百八十六句爻辞,总共四百五十句,居然被认为是“《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第一,“圣人”,这是“法先王”观念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人认为在自然,天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在人世,先王、圣人是天的代言人,凡是先王、圣人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凡是先王、圣人做的,一切也都是正确的。所以在中国古代,包括《周易》在内的重要文化现象的创作权都归之于圣人,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可信度。

第二,“神道”就是天道,就是天运行的规律,因为天道是看不到,摸不着,神秘的,故曰神道。“以神道”,就是用神道。

用神道的目的是“设教”,设置教化。在天借助神道;在人世借助先王、民心、公德;在个体借助德行约束君王的权利。这就是今天所说的笼子理论,把权利放到笼子里。《周易》的作者已经充分认识到没有约束的权利是制造腐败的温床。

第三,“讽谏”就是像风一样谏说。《毛诗序》解释风雅颂的“风”时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这话有助于对《周易》政治讽谏方法和目的的理解。

第四,“而天下服矣”是效果,这“天下”当中是包括天子的。《周易》最初主要是“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那么又可以说,这“天下”主要指的是掌权的“君子”。

《周易》既是宗教信仰的产物,也是政治教化的工具。《周易·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天道亏盈而益谦”,故“人道恶盈而好谦”;天道是有诚信的,人也要以诚信为本;大地之德是“直方大”,大人之德也是正直、端方、宏大。

儒家学者对《周易》的道德感悟与解说并不是凭空的。《周易》古经是用占卜的形式,由天道推论人道,儒家学者只是“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在由天道推论人道的论证方法与目的上是一致的,同样是先“格物致知”,了解天道;再由天道推论人道,“诚意、正心、修身”,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然后再由道德修养转化为道德实践,“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实践落实到具体的政治管理中,我们称之为德治观念。

《周易》不但在有关祭祀的卦爻辞中凸显了“德”性价值,在其他卦爻辞中也大量涉及主体修养、道德意识等问题。可以说,在《周易》中,靠反省自我,加强品德修养而转化祸福的观念是十分强烈的。《周易》每一卦阐述不同的情境,我们把每一卦阐述的主题叫卦德,比如《乾》卦说为君自强之道、《坤》卦说为臣顺承之道,等等。

有些卦则与人的心理行为有关,其中既有主体修养的因素,又有心理承受能力等问题,其中还涉及到身心关系等问题,但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主体因素起主要作用则是可以肯定的。《周易》中绝大多数卦都是讲主体实践的,而所有的卦都与主体实践有关。《周易》认为,主体的参与和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不管这种作用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其进一步发展,必然摆脱占筮形式,直接由实践来说明一切。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实践的意义被空前地提高了,它不仅仅是决定吉凶祸福的条件,而且是实现生命价值的根本途径。

现在有的人一提《周易》,就说是迷信。其实如果把这一部书放在它产生的时代背景中考察,你就会发现《周易》的道德观、德治观在中国思想史上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飞跃了。因为在《周易》产生之前,天命观具有绝对权威。一切“惟天为尊”,上天决定一切。《周易》古经当中已经凸显人的道德因素对事物吉凶结果的决定性作用。到了孔子的时代,道德的作用进一步得到重视,儒家更加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决定因素,认为“君子德行焉求福”。我们现在读《周易》,也同样更多是把它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著作来读解。

3.从《周易》产生的时代背景、文本内容看,《周易》是象数中包含着哲学义理

《周易》最初是不是一部讲普遍变化的哲学著作?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两个问题。

其一,从体例上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周易》古经上下篇,六十四卦的卦辞,三百八十六爻的爻辞;另一部分是《周易大传》十篇,也叫“十翼”,简称《易传》。

《易传》因相传为孔子所作而日益受到推崇,以至上升到“经”的高度,造成经传不分,卦辞、彖辞不分。西汉学者孟喜把“十翼”也统称为经文。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易经》十二篇。”师古注:“上下经及十翼。”后《易传》也成为科举明经科考试的内容,与经文平起并作,甚至可以说《易传》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逐渐超越经文的影响。

有学者说,《易经》是专指经文,《周易》则兼指经传,《易传》则专指“十翼”。其实,“周易”之名较“易经”更早出现,还没有《易传》时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周易”、“易经”二名在实际使用中并没有明显区别。故后人所说《周易》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周易》单指《周易》古经,广义《周易》则包含《周易大传》。

其二,儒家解释《周易》的目的。《周易》出现时尚无儒家、道家,而后来的儒、道两家却可同释《周易》,都借解释《周易》发挥各自的义理,且都认为自己的解释才是《周易》本义。

读者留言

  请不要发表违法违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