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威景文化公众号
网络侵权我们应该怎么做?
来源:腾讯反思媒体 | 作者:sfeweb | 发布时间: 2014-06-12 | 25909 次浏览 | 分享到:
黄晞老师说到的摘抄问题,应该怎样去摘抄?从传统角度来说,只要在网络发行、传播信息,就应该取得别人授权。在微信上传播信息,咨询过别人方可发布。关于对图片的使用,我们事务所的公众号是我管理的,我不准他们到网上搜任何一张图片,万一被图片公司找到你多尴尬。

网络侵权我们应该怎么做?

      2014年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由“法律记者沙龙”主办,腾讯文化“反思媒体”平台支持,主题为“新媒体时代的知识产权”的沙龙在京举行。石扉客、刘桂明等著名媒体人,刘政、游云庭、李德成等知名知识产权律师及各机构法务主管、一线记者编辑共计25位跨界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分享经验和思考。“反思媒体”平台将陆续推出沙龙精彩实录。依据内容,我们调整了部分顺序,今天发出刘桂明、黄晞、徐晶、游云庭四位的现场发言。刘桂明认为:“新媒体时代的知识产权”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新媒体、新权利、新问题”; 游云庭律师指出,版权侵权暴露两大背景:一是著作权法过时了,二是中国国情:政府的意识及政府资源投入不足。面对侵权,建议民事、刑事同步维权。后续发言敬请期待。

刘桂明:“新媒体”、“新权利”、“新问题”

刘桂明(《民主与法制》杂志社总编):我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法律记者沙龙”活动,又很荣幸今天第一个发言。我曾经参加了“法律记者沙龙”2006年7月23日的第一次活动,今天是18期活动,象征着“法律记者沙龙”已经成年了。

对我自己来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2007年7月14日下午在北京海淀区检察院举办的“法律记者沙龙”。那期沙龙的主题是“刑事案件报道的政策与实践”,我当时曾以“刑事案件报道要有度”作了点评。在今天参加活动的各位法律人与媒体人之中,我年龄最大。所以,我是一个幸福的见证者。

对于今天研讨的话题“新媒体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我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新媒体”、“新权利”、“新问题”。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问题,无论是微博、微信的转发和转载还是网上遇到的各种各样有关的情况,都说明这是一种新现象、一个新问题。所有这些情况,在没有互联网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出现的。现在之所以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显然是由于新媒体带来的新问题。但是,责任并不在新媒体,责任还是在人。

现在出现的问题,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跟我们每个人的“私权利”都有关系。这个“私权利”,首先就表现在我们的知识产权。也许很多人对这一项权利认为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表现得漠不关心、无动于衷;也有人会对这种侵权现象表现出司空见惯、见怪不怪,还有人可能会认为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主题完全是小题大作、不值一提。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看,我的博客被转载时,我的微博、微信被转发时,常常出现我的名字变成别人的名字或者是干脆就没有我的名字。对此,我当然很愤怒,当然要去交涉,当然要批评他们。我说的话怎么就变成他说的话呢?我的语言怎么就变成他的表达方式呢?今天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是搞文化的、都是知识分子,我们都知道自己所有的创意、所有的表达是受法律保护的。当其中任何一个创意被别人抄袭时,我心里总是愤怒地想把对方“踢到河里去”。你转载我的文字,注明一下出处、标明一下来源,其实并不难。后来,我在微信中发明了一个办法,只要自己觉得这段话有可能被抄袭,我就在这段话的前面加上“刘桂明片刻感悟”几个字。但是,有时候觉得自己这段话文字不多,就没有在前面加这几个字。可是,只要我没加上这句话就很快被转载去就成了别人的话。

总而言之,我想请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说这是互联网、新媒体、微时代带来的新问题,但这些侵权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吗?我相信今天在座的几位律师一定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下其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过去,还没有网络知识产权这个问题,过去更多的是强调每个人的权利是人身权、财产权。今天我们如何面对网络知识产权这个财产权呢?

今天是“世界知识产权日”,借这个日子开会讨论“新媒体时代的知识产权”这个问题非常重要,非常有益。如果别人说我们小题大作,我们就要告诉他,这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大作,因为这个问题跟我们每个人有关,跟国家治理有关,跟社会进步有关,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不仅我们私权利要高度重视,国家有关部门也就是公权力更要高度重视。

现在,我自己发微博微信时时刻会注意注明出处、标明来源。我想我们今天开会讨论就是要倡导每个人要有这种意识。因为今天要强调的不仅仅是个人权利,也是社会权利。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大力强调法治意识,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要让更多人有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什么?法治意识是权利意识,权利意识是让我们知道新媒体时代的知识产权到底是一项什么权利。当然,今天讨论的“权力(利)”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权力、一个是权利。如果是权力,就是公权力应该做些什么?作为私权利来讲,我们每个人应该做些什么?

我相信在座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个亲身经历组合起来,就是一种新现象、一个新问题、一种新权利。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这个问题绝不是小问题,这项权利也不是小权利。因此,需要更多人来关心、关注、研究、思考这样一个重大的“新媒体”、“新问题”、“新权利”。谢谢大家!

黄晞:我们的操作中也潜藏着很多不合适的作为

黄晞:(《壹读》新媒体副总监):我属于一线新媒体工作者。我所经历的,一方面是亲身感受到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不论是自家的内容还是同行的内容,都很难甚至没法进行保护;而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非常困惑,因为我们的操作中也潜藏着很多不合适的作为,如同刚才徐潜川提到的,现在是一个“共罪结构”,没有人能说是清白的。

之前我在公关公司做企业微博,非常典型的问题是随便下图片就用。企业需要用非常好的图片吸引大家的关注,做主页君的同事就一顺手自自然然地上百度、谷歌搜一下,把图片复制下来就发布出去了。整个行业里大家是这么做的。后来出了一个事,一个图片原创者发现企业微博使用这张图片,就把那家企业和运营方两个公司告上法庭。一张图片判赔了十几万元。此后,我们单位对图片使用就限制得非常严苛,一定要从购买的图库选择。可新问题又出现了,一来没有直接上网搜索来得快,而且选择性非常少,工作受到约束。

离开公关公司到进入媒体,发现这个问题依然严重。媒体官微的运营者都是很随意地在网上搜索图片。可以说,某种程度上媒体微博的商业维权意识不够强,认为能在网上搜到的就是免费的、就能裁掉别人水印随便使用。一些稍稍有意识的,有可能会写下来源,写作者,期望用这样的标注形式减少自己内心的罪恶感。

前段时间有一个事件,《怀孕日记》这组由丈夫记录太太从怀孕初到生产每一天的图片在网上一下就火了。微博、各大门户转载量非常大。到了当天下午,原作者,即这位丈夫摄影师魏尧就发出了声明,他表示把这些图片只授权给一两家图片网站,并没有授权给其他网站转载。他还点名了几家知名媒体的网站和微博:作为有公信力的媒体使用我的图片,第一没有征询我的意见就粘过去使用了,第二还没有标明出处和作者是谁,这是对原创者极大的不尊重。当时我看见这则声明还和同事说,庆幸我们没有因为感动就直接转载,这事也提醒我自己和同事在网上选取素材要更加谨慎。

到了微信时代,《壹读》有一栏目“壹读精选”,其实就是网络版的摘抄,会推荐我们在其他媒体上和平台上发现的优质文章。我们的初衷就是把有质量的好文章分享给大家,分享意味很浓,但因为精力有限、也没有微信转载支付稿酬的这笔预算,在一开始我们也出现过问题——被转载方并不会因为我们初衷是好就同意,哪怕我们有加上清晰的出处和署名,欠缺了询问这一环节,对方依然会觉得不受尊重。所以现在我们会通过2种方式解决:一是和一些大平台做合作,希望他们能够授权我们转载;二是和单独的原作者、原始平台直接沟通,确保获得他们的同意,并且一定要他们切实答复能够转载后,我们再放到微信上。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自己原创内容的保护,想办法在长微博图片里加水印、打二维码、在文中不断植入“壹读”、“壹读君”这样的字样。但保护它们依然很难,比如长微博被转载时他们就把底部的二维码给拿掉了。门户网站或者新闻综合类的网站其实也有“文摘性质”,像财经网也是经常抓取其他文章放在网站上,虽然没有给我们打招呼吧,但他们好歹是写明了出处的。前段时间领导跟我讨论,能不能在文章某些段落某句话中间加上我们的标志“壹读出品”,不断强化。我及时阻止了他,因为这实在太影响阅读感受了,只能再想办法。所以说怎么在能被轻易复制的环境下保护原创内容,还需要不断想办法,大家都不容易。以上就是我在具体操作中的困惑,谢谢。

徐晶:建议在行业内形成一些明确的规范指引

徐晶(北京市天同律师事务所律师):我今天不是作为律师来讲自媒体、知识产权的法律问题,而是作为新媒体的一个运营者来讲我们的观察和遇到的问题。大家会觉得很奇怪,一个天同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今天来谈新媒体?这是因为天同在法律圈里比较特殊,我们在专业上居于领先地位,且一直跟全国的律师界、实务界进行广泛交流,包括每个月举办天同开放日等,使我们跟全国法律人有非常深的联系。在这种背景之下,新媒体对我们的意义也尤为重要。

今年年初我们决定做微信公共帐号, 斟酌之下选择了“天同诉讼圈”这个名字,就是希望它不仅是天同的官方微信,更要成为爱好诉讼和爱好法律人群的共同的圈子。我们也始终让自己站在一个行业的高度上观察诉讼行业,不断地思考我们能为整个中国诉讼事业的发展提供什么,哪怕是点滴细微的推进作用。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号运营两个多月,粉丝增长很快,现在快3万,还算不错。我想这跟我们的态度有很大关系,我们愿意花很大的精力挖掘真正内在的有价值的东西,分享给行业人。

我们也尝试了很多创新,比如“天同码”,是天同知识管理团队效仿英美法“钥匙码”,对诉讼案例梳理编辑出来的“纯干货”,我们通过诉讼圈平台每周推出,分享给同行朋友。天同所每天的“下午茶”时间会讨论法律疑难问题,我们将讨论、思考、研究的成果形成文章,通过“天同下午茶”栏目发送出去。此外还有“律政剧场”、“诉讼技艺比拼”等等各类型的原创栏目、互动栏目,形式都活跃新颖,挖掘了很多内容。但我们目前也并非纯原创,也会在一些报刊、网络渠道发现非常有价值的跟诉讼相关的内容,摘编整理给大家。

在知识产权方面,我们遇到了一些困惑。法律人遵守规则的意识应该是最强的,但目前看来却不尽然。我们的文章出来后常常被转载,但主动来征得许可的却并不多,较有公德心的会注明出处,有的则掐头去尾,完全就变成他自己的了。有一个法律公号抄我们的内容抄得特别狠,从来都不注明出处注明作者,我有一次善意地在他们后台提醒了一下:作为一个法律人、一个老品牌的运营者,应当要维护好自己的品格,尊重大家的权益。结果他回了我两个字:滚!滚!然后把我拉黑了。这真是很让人无语,不应是法律人所为。

我们自己很注意知识产权这个问题,内部有明确的指引规范。但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并且缺乏经验,比如图片的使用,现在新媒体整体上都比较随意。有时为了适配手机阅读,需要对文章进行编辑修改,那么可以到什么样的程度,也需要拿捏。我们曾在《人民法院报》上发现一篇有趣的文章《法官的时间去哪儿了》,报纸上当然都是文字、数据,我们想到可以做图说。这是一种改编,从著作权上讲应当是要首先征得作者同意的,但文章上只有作者名,没有作者单位,打听了一下没有成功联系上,大家也知道移动媒体很讲究时效,匆忙之下就用了。图说的效果非常好,很多法官群体都读到了这篇文章,其中就包括这位原作者。她对我们说:“我怀着非常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改编得很好,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另一方面我内心很纠结,作为法律人,你们在程序上有瑕疵。”我当然要诚恳地道歉。但通过这件事,我们建立了良好的联系,甚至还探讨了可以一起再研究什么题目,通过合作,通过新媒体的力量,让更多社会人士理解法律这个行业、理解法官。

通过这些小事,能看出我们有诚心诚意,但也有不周有无奈。是否在行业内可以形成一些明确的规范指引,让我们清晰的知道应该怎么做,或者哪些底线是不能去碰的。下月在天同所将召开法律新媒体人的沙龙活动,20多家法律新媒体齐聚一堂,探讨更多合作,更多解决问题、共同进步的方式。希望大家的合力能带来更多进步。谢谢!

游云庭:民事、刑事可同步维权

游云庭(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今天我很激动,看到了很多前辈,看到了老朋友石扉客,看到了网上慕名已久的朋友,今天由我点评不太合适,只能说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大家说得很好,我算是狗尾续貂,狗尾越短越好。

先说一下个人的总体体会,今天大家反映和暴露的矛盾、困惑,有两个大背景:一个大背景是著作权法过时了。一百年来著作权法保护的是复制权,商业模式,无论是音乐、电影、文字作品都是销售复制品赚钱。互联网发明后,技术的更新,让复制在技术上变得非常容易,这时候矛盾就出现了。互联网诞生几十年出现了爆发性的产品,一个是即时通讯,如微信、微博,这两个产品的出现使信息复制、传播得更快。任何人都可以创建一个网站,传播信息非常简单,这时候再用保护复制权的著作权法去保护大家的权益过时了,为什么?因为新闻商业模式出现了。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最好的时代是像石扉客这样的顶级记者能够在这样非常奇怪的时代里写出非常精彩的文章,最坏的时代是他的著作权得不到保护。这是第一。

第二是中国的国情。国情包括几部分:一是政府的意识问题。政府官员也是老百姓,早期的知识产权是外国的,先进的、优秀的都是外国人的,用就用了,当是给老百姓一个福利,不保护也不好。二是政府资源投入的问题。我之前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是当年的豪门“盛大”,在那里我看到互联网遍地是盗贼,都是地下经济,政府不管。后来我仔细想了一下,不是政府不管,而是政府投入管理网络的资源都在保护政府的政权上,用在网络监控上,没有用在保护版权上。所以哪怕是盛大这样的豪门,哪怕是腾讯,他们想要推动政府破获一个刑事案件,公关费用非常大,更不要说一个小公司。最后是赔偿金额标准问题,赔偿太低,不值得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

另外说一下前面老师的发言。刘桂明老师说新媒体新问题新权利,刘桂明老师比较在意的人身权利,传播我的言论,去掉我的名字,侵犯的是民权。我认为这部分倒不是一个大问题。对更大的商业化问题来说,一个小规模的自然人掐头去尾转刘桂明老师一条微博言论不是大头。大头的事情是京华、南都掐头去尾的转载,这时候破坏了其企业的商业声誉,这是大事。小事和大事有区别。但无论怎么说,私权、公权应该做什么,新浪有人这样做,就可以去新浪投诉,如果是一个大V投诉,新浪不会认为这是小事,如果是一个无名小辈投诉,新浪不会太介意。

徐潜川先生说维权的经历,提出了的核心问题是维权成本过高,又提出“共退秩序”。这跟经济上劣弊驱逐良弊有点像,最后都成了劣弊。但我接触的人,还是有非常多非常好的公号,比如上海致和东方的公号想转载斯伟江老师的一篇文章,他问我说是否可以,我说要问斯伟江先生。这说明在这个时代里不少人有底线有节操去做这样的事,所以不要悲观。

石扉客老师声讨了清华南都这样的大号。之前我在公司,包括日常接触的客户,他们来咨询时,做这样的维权事件,在现有的体制下成本很高,但也可以做到。第一是打击散布的节点,第二是这些公号有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在于他背后的广告公司。我相信粉丝百万以上的大号都是由广告公司运营,而且肯定会开发票。这部分民事、刑事可同步,民事是起诉,可能会有赔款。如果诉刑事更厉害,因为这可以把谁在操作这个案例给你,谁操作这样一个公号的出来。我在盛大跟一个很有名的网站打,根本打不掉,后来借了两股东风做了下去,这在当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经济案件。现在我们知道是两个山东济南的人在做。2008年时我已经离职了,盛大发现还有人在做,已经被评为全国十大经济案例还不收手,这时候再进行举报公安会受理,结果这两个人都被判了刑。想当成像胡舒立这样的人不多,但每个人应该为自己的权利斗争,刚刚徐晶对于别人的辱骂不回击,这是我要批评的,因为别人侮辱你,你就应该正面维权。

黄晞老师说到的摘抄问题,应该怎样去摘抄?从传统角度来说,只要在网络发行、传播信息,就应该取得别人授权。在微信上传播信息,咨询过别人方可发布。关于对图片的使用,我们事务所的公众号是我管理的,我不准他们到网上搜任何一张图片,万一被图片公司找到你多尴尬。要想到创造图片的摄影者也要生活,给他钱就可能了,这些是意识。大家享受惯了优质内容后,这个产业不会被摧毁。我在上海认识了一个非常胖的程序员tinyfool,他不遗余力地推动正版,民间确实有这样一部分人,大家不要过于悲观。谢谢大家。

读者留言

  请不要发表违法违规言论